河南师范大学2021年信息技术产业(IT) 网络专场招聘会

报名时间:2021/12/14 00:00:00-2021/12/25 18:00:00

开始时间:2021/12/27 00:00:00

结束时间:2021/12/31 23:59:00

举办场地:线上

联系人/电话:
敦老师:0373-3326349;

电子邮箱: 暂无

当前状态:已结束进入网络会场

浏览量:98

报名企业:

32

参会企业:

19

职位:

72

参与学生数:

272

活动说明

河南师范大学2021年信息技术产业(IT)

网络专场招聘会邀请函

 

尊敬的用人单位:

衷心感谢贵单位长期以来对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注与支持!为更好搭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接交流的平台,促进我校计算机类、软件类毕业生顺利就业,我校定于2021年12月27日-2021年12月31日举办计算机类、软件类信息技术产业(IT)网络专场招聘会,诚邀贵单位参会。现将有关事宜函告如下:

一、网络专场招聘会报名时间:

20211214日-20211225

二、网络专场招聘会召开时间:

2021122720211231

线上双选会平台:  工作啦

主办单位: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

承办单位: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

三、网络专场招聘会报名须知:

1、用人单位需提供相关电子材料

电子材料内容:三证合一社会统一信用代码、营业执照加盖红章照片、招聘人手持身份证照片、单位招聘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单位简介、需求专业、人数、岗位设置、薪金待遇以及具体联系方式等内容)。

最新职位发布:核对是否发布在线职位或已经发布的在线职位是否有效,保证学生网上投递简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网络专场招聘会采用网上报名方式:

招聘用人单位登录河南师范大学就业创业信息网https://jc.htu.edu.cn,点击首页飘窗进入活动界面,点击右上角“企业参会”进行报名,按要求逐项填写信息完成注册(已注册单位免此步),通过资质审核的企业登录企业后台,选择本场网络双选会进行报名,点击“我的双选会”查看审核结果。

企业需要上传材料如下:

(1)社会统一信用代码;

(2)三证合一的营业执照原件扫描件;

(3)招聘负责人手持身份证照片;

最新职位发布:核对是否发布在线职位或已经发布在线职位是否有效,保证学生投递简历的及时性。

联   系   人: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  贾老师 18637376500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敦老师 0373-3326349

软件学院              李老师 0373-3326273

网络平台技术支持      尤经理 15981819071

通信地址: 河南省新乡市建设东路46号

 

 

 

 

 

 

 

河南师范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简介及2022届毕业生简介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简介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于2004年,其前身是成立于1984年的计算机科学系,是河南省最早成立的计算机院系之一。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通信工程系、网络工程系、物联网工程系、人工智能系等5个教学单位;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人工智能等5个本科专业;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硕士、农业硕士(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教育硕士(现代教育技术领域)3个专业学位类别。各类在校生近2000人。

    学院拥有“教育人工智能与个性化学习”河南省重点实验室、“教学资源与教育质量评估大数据”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智慧商务与物联网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计算智能与数据挖掘”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能信息处理”新乡市重点实验室,人工智能研究所、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和智能信息处理校级重点实验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现已通过二级师范认证,物联网工程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软件工程学科为省一级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省级特色专业和省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通信工程为省级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专业和省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网络工程是省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为省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目前,学院有虚拟现实、计算机集散控制、智慧商务与物联网技术等30多个实验室和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移动教学平台、智能化考试系统、计算机公修课教学实践云平台等信息化教学平台。学院专业图书资料齐全,拥有中外文期刊265种,订有ACM数据库和IEEE CS数据库。学院为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和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考试考点,新乡市网络安全素养教育基地。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97人,其中,中原百人计划1人、教授12人、副教授36人,博士5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获曾宪梓奖1人,出国、归国留学人员16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河南省高层次人才3人,河南省信息化专家1人,省厅级“555”人才工程培养对象3人;软引进由教育部长江学者、杰青、优青等12人组成的高层次人才团队1个;已形成了一支科研能力突出、结构梯队合理、学科发展方向鲜明的师资队伍。

    学院非常重视教学工作,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手段不断改进,教学效果反响良好。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5项;获省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9项、二等奖6项;主编国家统编教材3部、省规划教材重点项目等3部;获批省级一流课程8门,其中省级在线开放课程3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1门、省级成教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精品教学案例1个;获批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重点项目2项、省级重点教改项目5项等。

    学院形成了稳定的研究领域和学术特色,研究方向明确,学术氛围浓厚,科研层次上升,科研成果丰硕,近年来,学院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项,省部级重点项目73项,横向项目16项,项目经费3000余万元;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获得省级教育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57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450余篇,获批国家专利197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07项。学院重视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积极开展校企、校地合作。研发的“移动自助学习平台”应用于郑州市第二中学,依托该平台郑州市第二中学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学院研发的“智慧教育云平台”和“城市智能网格管理云平台”被列入新乡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支持经费5500万元。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与德国、韩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近年来,先后选派数十人出国访学交流,9次实施完成了与德国法兰克福应用科技大学师生的项目合作交流活动;组织师生代表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企业调研及年度研讨会、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会等高水平会议;先后承办第二届国际计算机科学与教育信息化会议(IEEE CSEI 2020)、第三届国际计算机科学与教育信息化会议(IEEE CSEI 2021)、中国计算机学会服务计算省级会议、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河南省级赛、首届计算智能及应用青年论坛、首届“中原论剑”网络空间安全青年学者论坛等;这些交流活动大大提升了学院在国内外高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2005年成立了全校首个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基地。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作为学院的亮点工程,围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工作目标,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为依托,不断深化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近两年,学生在“挑战杯”“数学建模”“互联网+”“ASC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等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得奖励108项,其中国际奖36项、国家级奖13项、省级奖55项;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项、省级项目7项、校级项目25项),受理国家发明专利13项,获批软件著作权41项,发表SCI、EI等高水平论文60篇,获省教学技能竞赛一、二等奖各1项。有50余名学生因科技创新成绩突出,被保送为重点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硕士研究生。学院申报的《“一三四八”创新实践育人工程》,荣获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

    近年来,学院先后多次荣获“河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文明单位标兵”“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安全工作先进单位”“党建带团建先进单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先进集体”“学生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本科专业简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师范类,四年制本科):是第一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旨在培养掌握计算机科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较强计算机软硬件研究与开发、计算机网络技术、嵌入式系统开发能力,能够从事计算机教育与应用研究、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专门人才。

物联网工程专业(非师范类,四年制本科):是第一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试点,该专业是融合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与现代电子技术的综合性学科,旨在培养从事物联网领域的系统设计分析、技术研发应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通信工程专业(非师范类,四年制本科):该专业是一个面向信息社会的综合应用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素质,并具备通信技术和通信系统等专业知识的综合型人才。

网络工程专业(非师范类,四年制本科):该专业旨在培养从事网络规划与组网设计、网络工程设计与建设、网络运行维护与管理、网络安全防护与性能分析等方面研究与应用的专门人才。

    人工智能专业非师范类,四年制本科):该专业是2020年国家第二批批准设立的本科专业,旨在培养从事人工智能科学研究和技术工程的系统设计、开发与应用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卓越工程人才。开设的核心主干课程: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自然语言处理、教育大数据、最优化理论、矩阵论、线性代数、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专业简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年制硕士):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能够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开发应用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计算机技术(三年制硕士):面向国家信息化建设发展需要,面向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需求,旨在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工程管理人才。

软件工程(三年制硕士):主要培养软件设计开发、产品推广等方面的实用型、应用型高层次软件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农业信息化(三年制硕士):要培养农业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方面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农业信息化人才。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2021届毕业生简介

学院2022届本科毕业生共有417人。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类)167人,物联网工程80人,通信工程89人,网络工程81人。2022届硕士毕业生共有46人,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7人,计算机技术9人,软件工程15人,农业信息化5人,现代教育技术4人。

学院根据学生专业特色,注重学生理论与实践操作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专业实习。2021届毕业生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道德素养。河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真诚感谢各用人单位对我们长期以来的支持、帮助和关心!

 

软件学院简介

学院成立于2008年,挂靠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一体两牌。2018年7月软件学院独立设置,2019年6月实现独立运行。2020年12月,获批“河南省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艾课智慧教育众创空间” 2020年度河南省高校众创空间建设项目。现有在校生4424人。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该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下设Java、.Net、Web前端开发、移动开发、嵌入式开发、Python、数据安全、智能应用八个方向。

学院把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高层次、创新性、应用型软件人才作为奋斗目标和使命;主动适应人才队伍建设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科教结合、产教融合、协同共赢”实践教学思想,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深度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多家软件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截至目前,为社会培养软件专业人才近4000名,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在90%以上,专业对口率与入职薪资均保持较高水平。


 

 

软件学院专业简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开发Java方向,非师范类):方向培养熟练掌握计算机算法与程序设计、在Java体系架构下进行应用程序开发的专业人才。注重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能够在IT行业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应用、系统分析与设计等工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开发.Net方向,非师范类):该方向培养熟练掌握软件项目的设计与开发流程、熟悉C#语言及.Net框架进行应用程序设计开发的专业人才。能够从事IT行业及其他企事业单位应用程序设计、系统需求分析与开发等工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Web前端开发方向,非师范类):方向培养熟练掌握HTMLXHTMLCSSJavaScriptFlash等各种Web前端技术,具备客户端产品开发和应用等必备技能,能够从事丰富互联网的Web前端规划、设计和开发的专业人才。能够从事与网络Web前端设计有关的开发、管理和应用等工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移动开发方向,非师范类):该方向培养熟练掌握AndroidIOS平台下手机APP设计、手机游戏设计以及具备基于Linux+C的智能控制软件设计和维护等技术的专业人才。能够从事移动应用平台、手机游戏等移动互联网有关的开发、推广和应用等工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Python方向,非师范类):该方向培养熟练掌握Docker开发与部署、分布式爬虫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海量数据存储方案设计与实现、Web项目管理与运营、微服务技术设计与实现等技术的专业人才。能够从事Web方向、爬虫方向和人工智能方向开发与应用等工作。

软件学院2022届毕业生简介

学院2021届本科毕业生共有402人。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Python方向)84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移动开发方向)78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web前端方向)78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开发Java方向)85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开发.Net方向)77人。学院根据专业特色,深化产教融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2022届毕业生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河南师范大学软件学院真诚感谢各用人单位对我们长期以来的支持、帮助和关心!

 


参会企业
  • 邮编:453007
  • 服务邮箱:sdzp@htu.edu.cn
  •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建设东路46号
  • 联系电话:0373-3329123/3325513
Alternate Text
就业中心公众号
Alternate Text

学生端就业

小程序二维码